非洲東部蝗災肆虐,氣候變化可能是罪魁禍首

15821

數億只沙漠蝗蟲從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涌入肯尼亞,而前兩國已經有二十幾年未曾經歷如此規模的蝗災。這些昆蟲吞噬農作物,使糧食短缺本就嚴重的地區雪上加霜。圖源︰BEN CURTIS, AP

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海洋溫度隨之上升,洋流模式變化,從而導致一系列怪異的天氣事件,進而引發許多災難。澳大利亞持續不斷的山火,非洲東部肆虐的蝗災都與氣候變化密不可分。

撰文︰MADELEINE STONE

非洲東部正處在一場危機之中,與《聖經€€出埃及記》中描述的景象頗為相像︰一場蝗災正在該地區肆虐,威脅著幾千萬人的糧食供應。恐怖的蝗蟲鋪天蓋地,橫掃莊稼和牧場,幾小時之內便洗劫一空。現在正在非洲東部肆虐的蝗災,其規模近年罕見。

造成這場災難的昆蟲是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它們原來生活在非洲及中東地區干旱的棲息地,但如果較多降水使植被繁茂,它們便會隨之爆發式增長。專家稱,過去18個月里,非洲東部和阿拉伯半島地區的濕潤天氣格外長,又出現幾次罕見的氣旋風暴,是這次蝗災的元凶。最近蝗災的猛烈程度,則與印度洋偶極子(Indian Ocean Dipole)相關。印度洋偶極子這種海洋溫度變化最近極端明顯,甚至與澳大利亞東部肆虐的山火也有關聯。

不幸的是,一些專家稱,這可能只是更多災害的開端。因為,升溫的海面助力風暴生成,在像這類造成橫跨大洋災害的洋流模式下,氣候變化起了決定作用。

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高級蝗災預測專家Keith Cressman稱︰“如果這類災害隨著氣旋頻率的增加而繼續增加,我們就可以推測非洲東北部將爆發和肆虐更多蝗災。”

追蹤蝗災

據Cressman說,沙漠蝗蟲危機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當時,氣旋Mekunu從阿拉伯半島南部一片廣闊而無人的荒漠“空白之地(Empty Quarter)”經過,雨水短暫地填滿了沙丘之間的地帶。由于沙漠蝗蟲在這片區域可以自由地繁育,它們可能在此產生了第一波。之後,到了當年10月,氣旋Luban從阿拉伯海中部生成,向西行進,又在這片靠近也門與阿曼邊境的區域產生降雨。

沙漠蝗蟲的壽命約3個月。一代成熟後,成年蝗蟲產的卵如果遇到合適條件,所能產生的後代數量是前一代的20倍。Cressman說,如此一來,經過數代繁殖,沙漠蝗蟲的數量以指數級增長。最終,2018年的兩場氣旋讓三代蝗蟲在9個月內瘋狂繁殖,使肆虐阿拉伯沙漠的蝗蟲數量增加了約8000倍。

然後,這些蝗蟲開始遷徙。Cressman介紹,到2019年夏季,成群的蝗蟲已經跨過紅海和亞丁灣,進入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並在隨後的幾個月里又成功繁殖了一波。事已至此,本來不會繼續發展,然而,去年10月份,非洲東部經歷了幾場異常廣泛而又猛烈的秋雨,直至12月份一場罕見的季末氣旋風暴登陸索馬里才告終。這些事件導致蝗蟲再次迎來一波繁殖大潮。

蝗蟲一邊繼續繁殖,一邊入侵新的地區。截至2019年12月末,首批蝗蟲已經開始抵達肯尼亞,迅速橫掃該國北部和中部地區;截至1月份,該國經歷了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亞的蝗災也開始發展;2月9日,蝗蟲開始入侵烏干達東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地區。

最壞情況即將到來

這場蝗災最壞的情況還沒到來。Cressman稱,秋雨有力地促使蝗蟲再次繁育了兩代,“使整個形勢變得不僅非常罕見而且十分危險”。

他擔心,到今年6月,沙漠蝗蟲的數量將增至如今的400倍,給原本極端容易產生饑荒的土地上的莊稼和牧草造成大規模破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稱,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索馬里的1300萬人正在經歷“嚴重的糧食短缺”,另有2000萬人正處于嚴重糧食短缺的邊緣。

“一切都關乎時機。”Cressman解釋道,大多數莊稼都是在三四月份非洲東部第一個雨季栽種的,“當雨季開始,農民們開始準備栽種時,恰好遇上新一代蝗蟲。”

非同尋常的天氣和氣候條件疊加,共同促使蝗災爆發。

2018年促使蝗蟲繁育的每個氣旋風暴都非同尋常。如美國宇航局所稱,阿拉伯海有時很多年都不會生成一個氣旋風暴。2018年的風暴相對較多,而2019年則非常極端,印度洋北部破了許多記錄,如風暴天數最多、“氣旋累積能量”(用于衡量季節破壞力)最大等。12月份那場罕見的風暴只是其中一個征兆。

這種風暴強度,尤其是2019年的強度,與印度洋偶極子密切相關。隨著印度洋的溫度高低變化,印度洋偶極子也在正、負和中性相位之間波動。當印度洋偶極子處在負相位時,西風將溫暖的洋流推向澳大利亞附近,給澳洲酒店南部帶去額外的雨水。當它呈正相位時,西風變弱,溫暖的水流和降雨將會轉向非洲東部。

15822

2018年5月18日,氣旋風暴Mekunu登陸非洲東海岸。這可能是導致非洲東部產生蝗災的眾多氣旋風暴之一。感謝NASA WORLDVIEW供圖

縱觀2018年秋季,印度洋偶極子都呈正相位。據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氣候科學家蔡文炬(Wenju Cai)稱,之後,印度洋偶極子在幾個月內稍稍呈現出負相位,然後便在2019年秋季之前一路沖上了1870年至今相位第二高的位置。非洲東部和澳大利亞近來所經歷的氣候情況,正是印度洋偶極子超高正相位的結果。

Weather Underground組織的氣象學家Bob Henson說︰“給阿拉伯半島帶去暴雨的超活躍氣旋季,是印度洋偶極子的超高正相位造成的。它同樣還給澳大利亞帶去了創紀錄的干旱。”

最近的研究表明,這類模式在變暖的全球會愈加普遍。2014年蔡文炬領餃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在碳排放最壞的情況下,極端正相位的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發生的頻率將在本世紀末增長近三倍。在2018年的一項後續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即便全球溫度只上升1.5攝氏度(下個10年即可達到),極端正相位的印度洋偶極子事件仍可能翻倍。根據蔡文炬的研究,已有證據表明印度洋偶極子整體正在朝著正相位發展。

雖然這是否會導致更多的蝗災仍需討論,但其可能性仍然令人憂慮。拋開洋流模式不論,氣候變化正在使全球的海洋升溫,預計將引發更強的降水。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已經使阿拉伯海的秋季氣旋更加劇烈。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也認為氣候變化與非洲東部加劇的干旱無雨情況相關,那里將面臨一個不確定但幾乎肯定更危險的未來。

科學家繼續探究非洲東部氣候何去何從的同時,救援組織正在奮力阻止蝗災惡化。上個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集國際社會,籌集7600萬美元用于害蟲防控,保護受蝗災侵害的五個國家的農牧民。Cressman對這筆錢的到來滿懷希望,但他擔心的是時機。隨著蝗蟲繼續增殖,對救援的需求也將激增,尤其是需要盡早采取更激進的控制措施。

Cressman說︰“從根本上講,采取行動的最佳時機是在昨天。”
分類